和一個法國朋友的對話

讓- 弗朗索瓦- 胡特卡(Jean-Francois RUTKA )出生在法國北部的小城杜埃市(Douai ),1999 年來到巴黎,因為在巴黎什麼都可以找到不僅僅是工作,這裏大大小小的博物館、劇場、電影院、畫廊、圖書館、書店和一年到頭的各種各樣的展覽讓這個喜歡文學和歷史的年輕人生活的豐富充實。

這些年他利用工作之外的時間寫了12 部小說,15 個劇本,其中一部已出版,其它的小說以電子版的形式放在他的個人網站上供大家閱讀,而讓- 弗朗索瓦的正式工作則是盧浮宮博物館法國繪畫館的管理員。

你對中國和中國人的印象什麼樣的?

“還沒有機會去過中國,但感覺中國應該是即現代又傳統”。
“每天在盧浮宮裡看到很多亞洲面孔,不能區分中國人、韓國人和日本人。有時,個別人亞洲人的行為法國人會認為不太禮貌,但我們要互相理解,這可能是因為我們的文化不同所造成的,我們不應該隨意評判他人。”

你會不會很驕傲自己是個法國人?

“不能說驕傲,準確的說是幸運、出生在法國是很幸福的,如果和出生在非洲國家的人相比,我很滿足自己是個法國人,但我並沒有優越感,不論什麼國籍,我們沒有區別。但不是所有的人的想法都和我一樣,大部分人應該還是很驕傲自己是法國人的。”

你怎麼看待法國?

“我生活在一個很美的國家,法國是個小國,但她是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最多的國家之一。在我看來法國最值得驕傲的不應該是埃菲爾鐵塔、蒙娜麗莎、各種奢侈品而應該是她自由的思想、自由精神。但有時候可能自由的過度了”。

法國被公認為世界上最浪漫的國度之一,你覺得是這樣嗎?

“我認為不是,這是法國給外國人的一種印象,人們曲解了“浪漫”的概念。現代人理解的浪漫和浪漫的本意不同。一個翻修一新的城堡一點也不浪漫,一對情人牽著手走在塞納河邊這也不能稱之為浪漫。浪漫是一種精神狀態,是痛苦和煎熬有傷感的情緒在裡面,而非我們經常用來形容愛情的美麗”。

巴黎和法國最美的地方?

“巴黎的盧森堡花園,塞納河兩岸,這是巴黎人經常去的地方,可以看到當地人的生活。

在薩瓦省(Haute-savoie )的安納西市很美,湖光山色,寧靜怡人,是個讓人放鬆的好地方。

 

有另外一個國家讓你嚮往嗎?

“德國。我英文不好,德語還行,因為不論做什麼交流非常重要。法國人從小(中學開始)除了要學好自己的母語法語和英語之外還要再掌握一門外語比如德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或葡萄牙語等,還要參加考試,這個分數會記入到高考成績。而且德國人的社會、集體觀念意識比法國人強,不以自我為中心”。

推薦一部法國小說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但如果看的不是法語版,往往因為翻譯的原因令她的光芒不在,文學的魅力在字裡行間,就像看畫一定要看原作一樣。雨果在法國人心中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他除了寫詩歌、戲劇、小說和評論之外,還是個畫家(只畫素描),室內裝飾和家具設計他也在行,但他從來沒有向外界透露過他的繪畫才能。雨果的素描都很浪漫”。

雨果巴黎故居

 

雨果的素描

 

你最喜歡的一句話

“《做自己的主人遠遠勝過做世界的主人》這是日本道元禪師的一句話。現在的年輕人沒有信仰,沒有精神支柱,對未來恐懼害怕”。

你會不會渴望自己成功?

“以前會,現在不會。”

“會不會得獎,會不會有暢銷,這個我不在意。當真的喜歡做一件事,它就會成為一種需要,寫作就是我的需要,就像需要吃飯需要睡覺一樣,我不為了成功而寫作!”

法國人會不會互相攀比?

“當然也是有的。但每個人的生活不同,炫耀、互相攀比是可笑的,會傷害別人”。

你認為的完美生活是什麼?

“接受所有我們必須經受的,增強我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最理想生活是內心的滿足。”

每年讓- 弗朗索瓦- 胡特卡都會完成自己的一篇小說,他說他很快樂。當不再看重成功和失敗的時候,創作才會真實和自由。
在線閱讀鏈接https://jeanfrancois-rutka.com
郵箱:[email protected]

希望和你交流
感謝關注先鋒AVANTPREMIER

走近藝術,駐足畫中

第一天:接機(視航班來決定當日安排)

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參觀巴黎市中心標誌性建築
埃菲爾鐵塔、凱旋門、聖母院等留影,然後到預定住所休息調整時差

第二天:盧浮宮博物館參觀

上午:參觀盧浮宮博物館內重要藝術作品和身為畫家及法國畫家協會秘書的Francois BINET 先生交流。

下午: 德拉克洛瓦故居、畫室和最後為聖敘爾比斯教堂創作的大型宗教壁畫


聖敘爾比斯教堂

第三天:奧賽和桔園美術館參觀

上午: 參觀塞納河邊和盧浮宮遙遙相望的奧賽美術館,這裡收藏了19 世紀中到20 世紀初的法國最重要的繪畫及雕塑作品。

下午: 桔園美術館,這裡收藏了最知名的法國印象派畫家莫奈的晚年鉅作睡蓮和後印象派名家的名作。

 

第四天:巴黎新雅典區漫步

上午:法國象徵主義天才畫家摩羅畫室和故居,一個多世紀以來這裡一直保持畫家在世時的樣子未變,讓參觀者如同走進時空隧道。

下午:19 世紀初到20 世紀中,這裡從歐洲各地來到法國巴黎的藝術家的集聚地:這裡不僅有畫家馬奈、雷諾阿、德加、塞尚、勞特累克、凡高、畢加索等等,還有文學家、音樂家、演員等等都生活在這裡,唐吉老爹的店鋪、紅磨坊、藝術家餐廳。邀請盧浮宮學院藝術史講師Heline CORRE 講解隨行(2 個小時)

 

第五天:巴比松畫派,巴比松村

位於巴黎東南楓丹白露森林邊,19 世紀30 年代這裡聚集了很多畫家,其中以盧梭、米勒、特洛雍、杜比尼等畫家為代表。他們的繪畫對印象派的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其中米勒一生中最劇代表性的作品都是在這裡完成的,例如《拾穗者》和《晚鐘》等。參觀米勒、杜比尼故居、畫室、當地藝術家工作室,及畫廊。

第六天:馬蒙丹美術館參觀

上午:馬蒙丹莫奈美術館,這是被很多人忽略的一個美術館,但這裡收藏了聞名於世的被稱之為印象派的“ 蒙娜麗莎” …

下午:印象派島,這是很多印象派畫家生活和作畫的地方,甚至法國文豪莫伯桑也是這裡的常客。莫耐的《青蛙塘》和雷諾阿代表作《水手的午餐》就是以這個島上的餐館為取景地點。

 

第七天:莫耐的花園

位於上諾曼底省吉維尼的法國印象派大師故居,他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作品都是在這裡創作完成的。參觀故居、花園、小鎮和莫奈墓地。

 

第八天:諾曼底海濱城市埃特大

這裡不僅是法國和外國遊客神往的旅遊和度假勝地,更是令畫家們著迷的地方,柯羅、庫爾貝、布丹、莫耐、馬提斯都在他們的畫布上留下了。

 

第九天:奧維小鎮

當時年僅37 歲的著名的荷蘭畫家凡高在這個村莊度過了他生命裡的最後時光。參觀凡高寄宿的客棧,現在是凡高紀念館,我們並可以一路沿著指示牌找到他在小鎮寫生的地點。在這個小鎮生活過的畫家還有:杜比尼、塞尚、畢沙羅等。

 

第十天:機動

這件作品能讓試圖想超越它的畫家抑鬱到發瘋…它在根特

 

這裡是比利時根特,一個依舊保持著中世紀古樸風貌而並不過於商業化的城市。
她沒有布魯塞爾的繁華喧囂,也沒有布魯日的細膩精緻,但她僅擁有一樣東西就夠了:就是北方文藝復興早期弗蘭芒繪畫巔峰之作:《神秘的羔羊》又名《根特祭壇畫》。
1495 年,德國人文、地理學家同時又是醫生閔采爾(Hieronymus M ü nzer )在看到這幅畫時感嘆道:“有一個畫家,試圖想超越這件作品,這讓他患上了抑鬱症直至精神崩潰”,這裡他影射的即是15 世紀另一位才華橫溢的尼德蘭畫家雨果- 凡- 德- 古斯(Hugo van der Goes )。
每年從世界各地來到比利時的遊人一定會去根特朝聖一下這幅名作,它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單,它是比利時的瑰寶根特的象徵。
在根特的旅遊指南中它以一個可愛的“羊頭”圖案來表示。這件三折屏畫保存在市中心一個建築並不算雄偉的聖巴夫(Sint-Baafskathedraal )教堂內。教堂每天開放免費參觀,但陳列《神秘的羔羊》原作的這個房間需購票,2016 年價格為4 歐元,週日上午不開放。

鐘樓和街景

聖巴夫教堂

幾個世紀以來這幅祭壇畫已經經過了多次清潔和修復,最近這次從2012 年開始預計2020 年結束,修復工作室公眾可以參觀。

2016年1月的一個週末,比利時國王、王后帶著他們的孩子參觀工作室

負責這項工作的人員表示希望可以通過這次的修復工程讓這件經典名作重獲新生,再現楊- 凡- 艾克完成之時畫作的光彩。除了20 初世紀替代被盜原作的一幅複製品不包括在內,整個祭壇畫分三個部分分別進行,2016 年底第一部分外側畫面的清潔修復工作已經圓滿完成。

但研究人員吃驚地發現,外側畫屏70% 都被覆蓋,不是凡- 艾克手筆,(下圖)什麼原因不清楚有待藝術史學者解答。

這幅名畫因為經歷多次劫難;攻擊、戰火、偷盜等等, 所以從1986 年開始它被搬進教堂裡老的洗禮間改建成的“保險庫”中,走進這個房間不能說漆黑但燈光昏暗,沒有人說話,因為每個人都在聽憑門票領取的講解器中的解說,聽完所有畫面講解的時間至少要半個小時。

所有學藝術的同學肯定都知道這幅畫,也沒有一本西方藝術史不會不提到它,這件作品是應當時根特聖- 讓教堂(1540 年才被奉為聖巴夫教堂)富裕的根特市議會議員這位穿紅色長袍男子喬司- 伍德(Joos Vijd )的委託,為他的妻子在教堂內的私人祭壇而作的一幅定件。屏畫由畫家胡博特- 凡- 艾克(Hubert van Eyck )開始創作,他在1426 年過世後由他的弟弟楊- 凡- 艾克(Jan van Eyck )接手,1432 年5 月6 日,完成的畫作被安置在教堂裡資助人的祭壇內,之後出於安全的考慮又被移到教堂的主祭壇裡。
人們對凡- 艾克兄弟的生平知之甚少,出生的時間和地點也一直不能確定,因為沒有任何證明資料。普遍認為楊- 凡- 艾克大約是出生在1390 年大概是在馬澤克(Maaseik )這個城市。凡- 艾克兄弟還有一個(姐/妹)瑪格麗莎(Margaretha )和一個弟弟蘭貝特(Lambrecht )。

這件多折屏畫不算外框,高度為3.75 米,在左右兩扇畫屏關閉時寬度是2.6 米,完全打開後是5.2 米。它不是畫在畫布上,而是在畫在高硬度厚重和堅固的橡木板上。橡樹(櫟樹)在宗教神話中是神聖的,這些來自波羅的海地區木材被砍伐後至少要讓它乾燥近10 年,用於繪製屏畫的木板都經過嚴格挑選,而且特殊的製作工藝避免了畫板因溫度濕度變化造成的膨脹、收縮和變形。這種手工藝在今天歐洲的弦樂器製造者和高級細木工匠那裡依然得以保留。除了橡木人們經常還會選用椴木、樺木、松木、楊木、楓木等,但橡木材質最為出眾。

接下來加工好的畫板在使用之前還會被塗上好幾層底子,這個底子由天然白堊和動物膠混合而成,每塗完一次都要進行一次打磨拋光,直到最後板面堅實平滑富有光澤好似象牙般為止,有時畫板的背面也會做相同的處理,這是為了能讓畫板更堅固。

祭壇畫中鑲有邊框的畫面為24 個,當屏畫在打開或關閉的狀態下可以讓觀者欣賞到兩組不同的場景。(現在我們在“保險庫”裡欣賞到的畫作一直是打開的)但之前,一周中的一至六和四旬齋期間,屏畫是關閉的,展示的是外側的《四位先知》、《聖母領報》、《施洗約翰、使徒約翰和兩位資助人》的畫面。

外側整體色調樸實肅穆。主日和重要宗教節日時屏畫才會打開,人們這時才能看到祭壇畫內側金光閃耀色彩炫麗的核心畫屏。屏畫外側和內側的內容是相互關聯的;外部畫面預告了救世主的到來,內部展現的是最後審判完結之後天堂的情景。
在《神秘的羔羊》外側畫框的最下面注有一段說明文字,是以六音步詩句的形式(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請教教拉丁語的老師)寫成的“四行詩”。

如今被認為是最準確的是荷蘭藝術史學家雨果 – 凡 – 德 – 未特( Hugo Vander Velden )的翻譯 : “胡博特 – 凡 – 艾克,無人能及的畫家開始了祭壇畫,但楊 – 凡 – 艾克也有資格稱得上第二位最好的畫家,他完成了由喬司 – 伍德委託的這項重要的工作,暨這首詩告知,完成的畫作在 1432 年 5 月 6 日展示於眾人”。1432 這個年份以紀時銘文( Chronogramme )的形式隱含在結尾的句子中 : VersU seXta MaI Vos CoLLoCat aCta tVerI ,把句中所有大寫的羅馬數字加起來 V+U+X+M+I+V+ C+L+L+C+C+V+I 相當於5+5+10+1000+1+5+100+50+50+100+100+5+1 =1432

另外一個例子見圖中劃紅線處。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網絡上搜索下“羅馬數字”的解釋就會理解。

我國是在什麼時候開始使用阿拉伯數字的我不知道,在此之前人們是用文字來表示數字,比如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會寫為“一九四九”這樣。朋友們在歐洲欣賞建築和雕塑的時候請留意。

祭壇畫兩扇可以打開的畫框是最初的,但內側中間4 個畫屏原來的畫框已遺失。1794 年,作為拿破崙- 波拿巴戰利品的根特祭壇畫的中間部分被帶回巴黎展覽在拿破倫博物館內(就是今天盧浮宮),這時內側原始畫框就已經沒有了。1815 年,拿破崙滑鐵盧戰敗之後,祭壇畫被還回比利時。

據說原本的畫框的裝飾豐富並有精美的雕刻和畫中漂浮交織的帶飾協調呼應,而且它還備有類似鐘錶的齒輪機械裝置,當兩側的畫屏打開時會伴有音樂,這個畫框可能在新教革命期間被毀。(未完待續)

凡-艾克兄弟雕塑和根特街景

 

感謝關注先鋒AVANTPREMIER
希望得到您的參與和指正,下期見

有空嗎?去雷諾阿家看看

濱海卡涅(Cagnes-sur-Mer)位於法國蔚藍海岸的尼斯和戛納之間。
1903年,當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Pierre Auguste RENOIR)發現了這座城市之後,同時又考慮到南部的氣候更有利於他的身體健康;於是在1907年的6月28日,雷諾阿決定買下這片佔地達3公頃的蔻萊特(Collettes )莊園,因為他對這裡的橄欖樹、橙樹和園中的19世紀小農捨一見傾心…

雷諾阿本想住就在園內的老農舍裡,但雷諾阿的太太阿琳娜(Aline Charigot)希望能擁有一棟自己的更寬敞的大房子。因此1908年,必歐城的建築師Jules Febvre為他們設計建造了這個有著兩間畫室的新普羅旺斯風格的住所。


這一年的秋天,雷諾阿同他的妻子還有他們的三個兒子皮埃爾(Pierre),讓(Jean),克勞特(Claude)定居在了濱海卡涅–蔻萊特區的莊園別墅裡。


這棟別墅建於山坡上,走上二層就可以看到美麗的地中海
雷諾阿溫馨的家配備了那個年代最方便舒適的各種設施,而且他的大畫室朝向花園。那時,馬約爾、羅丹、伯納爾、馬提斯、畢加索、莫迪里阿尼都曾到此拜訪過雷諾阿,當然還有他的畫商昂布瓦茲-沃拉爾。

Albert-Marque,Walther-Halvorsen,Henri-Matisse,Andree-Heuschling 1918

從雷諾阿的家中既可以看到海景也可以看到卡涅老城。

進門的大廳——接著是充滿光線的餐廳

雖然整棟建築的外觀平平,但當你走進這個有風景的房間感受會截然不同

不用相框也可以展示一家人的照片

雷諾阿一家人

為來訪賓客準備的客房

有的現在被用來做展覽區,但沒有雷諾阿的大作

三層雷諾阿的臥室

因為在鄉下找模特不容易,請到家裡做傭人的年輕卡涅女子也會為畫家當模特;雷諾阿畫著她們豐滿的,有些胖且動人的身體和地中海光線下她們燦爛的面容。

走到臥房旁的陽台上,濱海卡涅的景色一覽無餘

雷諾阿的大畫室,裝修後的陳設和之前大有區別

 

1913年到1918年也是在濱海卡涅,雷諾阿第一次開始嘗試和年輕的雕塑家理查德-吉諾(Richard Guion)之後路易-莫亥*(Louis Ferdinand Morel)共同創作完成雕塑作品。
路易-莫亥*(Louis Ferdinand Morel 1887-1975)
出生在艾叟(Essoyes)的法國畫家和雕塑家。在雷諾阿的建議下,他的父母讓莫亥到巴黎的高等美術學院學習。 1906年他第一次參加法國藝術家沙龍展,1921年獲得沙龍銀獎。在理查德-吉諾之後,路易-莫亥成為雷諾阿的助手,共同完成雕塑作品。

一層的全新展示空間裡集中了17件石膏雕塑,這些作品來自雷諾阿和吉諾家庭。
由於患有嚴重的關節風濕病,雷諾阿的手腳骨骼變形,1910年以後基本不能再走路,但狂熱迷戀繪畫的雷諾阿一直沒有放下他的畫筆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天1919年12月3日,那年他78歲。

風景、肖像、裸體、靜物、雕塑,這一切都見證了卡涅時期的雷諾阿。
雷諾阿去世以後,他的小兒子克勞德繼承了這處房產,克勞德在這裡一直生活到1960年。

《正在畫畫的讓-雷諾阿》 1901

成為導演的讓-雷諾阿

《讀書的Coco》 1905

克勞德-雷諾阿小名又叫Coco

 

1960年之後,濱海卡涅市買下了這裡的產權。如今雷諾阿博物館內除了收藏了
14幅畫家的原作和他的雕塑、家具之外,還藏有馬約爾、吉諾、阿爾伯特-安德烈、杜菲、伯納爾等藝術家的作品。而且園內還保留著雷諾阿喜愛和罕見的有著幾百年樹齡的橄欖樹。


園內的橄欖樹和遠處卡涅老城風景

畫中和現實中農舍

《手持蘋果的維納斯》 雷諾阿和吉諾合作 1914

2011年6月,雷諾阿博物館獲得了由法國文化交流部授予的名人之家標誌。
2013年,博物館在經過了一個全面的整修之後,現在可以讓參觀者重新找到畫家雷諾阿所在時的樣子。

雷諾阿的曾孫亞克-雷諾阿(Jacques Renoir)攝影師。 2013年出版《愛的畫作》(Le tableau amoureux )一書。

地址:19,Chemin des Collettes,06800 Cagnes-sur-Mer

開放時間:6月至9月;上午10點-13點和下午14點-18點
10月至3月;上午10點-12點和下午14點-17點
4月至5月;上午10點-12點和下午14點18點

閉館時間:每週二、聖誕節、元旦、五一

票價:6歐元

免費:26歲以下學生,每月的第一個週日

貼士:
在尼斯可搭乘火車前往濱海卡涅市,從濱海卡涅火車站(La Gare SNCF)步行15分鐘即可到達雷諾阿博物館。
駕車前往的朋友可停入博物館停車場內,停車免費。
準備好行囊一起去發現這個世界!
感謝關注先鋒AVANTPREM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