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楓丹白露和巴比松(下)

《米勒》Nadar

米勒(1814-1875)19世紀法國卓越的現實主義肖像,人物畫家,同時又是版畫家,素描畫家,粉彩畫家。他早期的很多作品都保存在諾曼底曬賀布市(CHERBOURG)的托馬斯-亨利博物館內(MuseeThomas Henry),那裡是他的故鄉。他因獲得一筆獎學金而有幸在1837年來到巴黎,3月27日開始在巴黎的國立美術學院學習了兩年,他成為法國無人不知非常善於描繪歷史題材的保羅-德拉羅什(Paul Delaroche)畫室的學生。

米勒的老師保羅-德拉羅什
米勒的老師保羅-德拉羅什

 

《簡-格雷的死刑》 保羅-德拉羅什 1833
《簡-格雷的死刑》 保羅-德拉羅什 1833

 

米勒在巴黎的學習生活並不快樂,他的老師叫他是“木頭先生”。米勒非常不滿老師德拉羅什推薦另一位同學而令他不能參選“羅馬獎”,再加上他沒有拿到來年的獎學金,所以米勒不得不在1839年離開學校,之後他回到家鄉而後又在來到巴黎。 1840年米勒首次參加政府沙龍展直到1870年,他年青時的作品基本上都以肖像,歷史,神話為主題的,讓人聯想到普桑(Nicolas Poussin)和尤斯塔歇-勒-舒克(Eustache Le Sueur)的風格。米勒非常崇拜普桑,他說:“我可以一輩子站在普桑畫的面前…”

在1848至1849年年間,為了躲避在巴黎爆發的革命運動和霍亂,米勒來到並開始住在巴比松,他選擇了一間和盧梭的家很近的房子。他的畫室至今仍然保存著,他在這裡度過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和那些同樣在森林裡作畫的和他有密切聯繫的風景畫家們,還有他的妻子和他們的9個孩子

照片中左側這個有著大大玻璃窗的就是米勒的畫室和他的家
照片中左側這個有著大大玻璃窗的就是米勒的畫室和他的家

 

今天你看到的樣子,依就如此寧靜
今天你看到的樣子,依就如此寧靜
先在窗口望一望,看看米勒在家嗎?
先在窗口望一望,看看米勒在家嗎?
進入米勒的家,第一間即是他的畫室
進入米勒的家,第一間即是他的畫室
現在畫室裡擺滿了米勒的畫
現在畫室裡擺滿了米勒的畫
《自畫像》 米勒
《自畫像》 米勒

 

米勒來到巴比松代表著他職業生涯中的一個轉變,因為以農民為主題,表現他們的每日生活,畫家毫無特權的美學觀念,加上對鄉村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使他能如實地表現。

1848年,米勒有兩件作品參加了法蘭西第二共和第一屆“革命性”沙龍展——因為沒有評委。在當時政治氛圍的影響下,米勒的《簸穀者》得到了公眾的好評為他帶來了一定聲譽,法國內政部長勒德呂-洛蘭(Alexandre Ledru-Rollin)當即以500法郎買下這幅畫。之後,鄉村題材幾乎成為米勒畢生創作的唯一主題,從這些畫中,畫家好像重新回到了幸福,沒有憂愁,與祖母及家人一起在鄉下渡過的童年時光。也有對此毫無興趣的評論人指責他是個“又髒又醜的畫家”,他的一些作品,被解讀為通過表現農名的艱辛從而煽動對社會的不滿情緒,甚至懷疑他有無政府主義革命分子的政治意圖。但米勒的堅韌不拔,在畫中所表達的敏銳真誠的情感慢慢讓人們理解和欣賞。

參加沙龍展的《簸穀者》1848
參加沙龍展的《簸穀者》1848

 

現在共有3幅《簸穀者》,米勒最早完成參加1848年沙龍展也是尺寸最大的一幅藏在倫敦國家美術館。人們一直以為這幅《簸穀者》丟失了,直到1974年才在美國一戶人家的閣樓裡重新找到它。另外兩幅畫幅小很多的則收藏在法國的盧浮宮和奧賽美術館。

可以看到畫幅的區別
可以看到畫幅的區別
藏在羅浮宮的《簸穀者》
藏在羅浮宮的《簸穀者》

 

藏在奧賽美術館《簸穀者》
藏在奧賽美術館《簸穀者》

 

米勒的作品不同杜米埃,他不關心政治,他不喜歡用畫的形式來諷刺或論戰,他突出的是一種簡單的氛圍且又具有啟發性,他兼備自然主義與現實主義的藝術觀,他展現樸素完全無虛飾的形象,從素描到油畫,從光線到顏色的處理都精心斟酌,他要尋找畫中蘊含的深刻內在色彩的和諧與統一。

這一時期還有一些美國人來到巴比松,其中威廉-莫里斯-洪特(William Morris Hunt)和威廉-巴布考克(William Bobcock )來自波士頓的畫家甚至成了米勒家的常客,他們欣賞米勒,購買並收藏米勒的作品,而且還會鼓勵其它來巴黎遊覽的波士頓人買米勒的油畫和素描。

《自畫像》威廉-莫里斯-洪特(William Morris Hunt)1866
《自畫像》威廉-莫里斯-洪特(William Morris Hunt)1866

 

威廉-莫里斯-洪特以60美元買下的米勒的第一張畫《播種者》1850
威廉-莫里斯-洪特以60美元買下的米勒的第一張畫《播種者》1850

 

 

 

 

 

米勒的《拾穗者》入選1857年沙龍展
       米勒的《拾穗者》入選1857年沙龍展,我們看到在近景中,三個農婦正在夏天溫暖光線下的,廣闊又明亮的田野里工作著…這是收割的季節。她們的動作姿態安排非常有分寸,可以看出她們既細心又耐心,好像正跟著祈禱的節奏慢慢地進行著。儘管這不是畫家所注意的,但很多的藝術評論家在他的畫中看到一種農民簡單、寧靜的生活與資產階級奢靡、狂熱甚至神經質的生活形成的對比。

 

 

 《拾穗者》習作,米勒從1852年就開始這個主題的創作
《拾穗者》習作,米勒從1852年就開始這個主題的創作

 

《拾穗者》局部
《拾穗者》局部

 

1859年,畫家朱爾斯-布勒東(Jules Breton)創作了他的《拾穗者》,雖然他只在巴比松停留了很短的一段時間,但可以看出他是多麼的尊敬和崇拜米勒。

《自畫像》朱爾斯-布勒東(Jules Breton) 1895
《自畫像》朱爾斯-布勒東(Jules Breton) 1895

 

《拾穗者之歸》(局部)朱爾斯-布勒東 1859
《拾穗者之歸》(局部)朱爾斯-布勒東 1859

 

《紡線女》米勒 1858-1860
《紡線女》米勒 1858-1860
《紡線女》朱爾斯-布勒東 1872
《紡線女》朱爾斯-布勒東 1872

 

《晚禱》又名《晚鐘》(l’Angelus原意天使)1857-1859,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法國國王路易十一在1472年頒布一條法令,虔誠的天主教信徒每天要進行3次定時禱祈;早上6點、中午12點和傍晚18點(也有的為19點)。 19世紀的法國依然是個傳統信奉天主教的國家,當教堂敲響天使報喜的鐘聲時,教徒們要停下手中的一切,朝向教堂的方向或耶穌受難的十字架吟誦經文。 “三鐘經”禱告的內容是聖經中敘述的天使報喜,瑪麗亞因神降孕,聖子耶穌即將誕生…感謝並讚美聖母與天主,願所有過世的人籍天主的仁慈獲得安息。

《晚禱》是米勒應美國收藏家托馬斯-金-阿普勒東(Thomas Gold Appleton)的要求而畫的一幅定件,他開始畫這幅畫時43歲,是受到小時候農村生活的啟發而創作的。但當米勒完成畫作時卻不知什麼原因阿普勒東卻沒有來取他的定件… 就這樣,在找到第一個買主之前《晚禱》在米勒的畫室裡放了兩年…時過境遷,1867年, 米勒應邀參加在巴黎舉行的世界博覽會,《晚禱》這幅展現了19世紀人們真實日常生活的動人畫作在展會上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功。第二年,米勒成為布魯塞爾美協名譽成員同年被授予騎士榮譽勳章。

《晚禱》最初的標題是《為土豆的收成祈禱》,當米勒在畫面的遠景中加上了教堂的鐘樓時,他給這幅畫重新起了名字。畫中描繪的是在將近結束一整天辛苦勞動之時,一對農民夫婦聽到遠處教堂傳來的鐘聲放下手中的工作正在祈禱的場景。那個年代,農民沒有手錶,教堂的鐘聲可以來劃分時段。畫中的男女都處在逆光中,人們看不清他們的樣子,米勒也並沒有想畫出他們的面貌,他們代表了所有奉行傳統純樸謙卑、安貧樂道的勞動者。前景中的籃筐里放著他們剛剛從地裡刨出來的土豆,女子全神貫注於禱告,她的姿態表現出發自內心的虔誠,但男人的動作讓人感覺好像鐘聲對他的影響要小很多,他的精神也好像不太集中…米勒本人並不是真正完全按照教規生活的天主教徒,他不會去教堂做禮拜,但他給他出生後的孩子們在教堂行洗禮,他也是在臨死前幾週才和他的妻子在教堂舉行婚禮。

《晚禱》在畫家死後的一段時間曾經是世界上被複製最多的一幅名畫,甚至超過雷奧納多-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它被製成版畫、廣告、明信片;印製在鹽罐、糖罐、盤子等各種生活用品上;甚至在啤酒、紅酒、巧克力、奶酪、毛線的標籤上也會看到它。

米勒的畫對梵高的影響很大,梵高臨摹米勒並創作出的作品超過50件。在一封梵高給他弟弟提奧的信中他寫到:“對於我來說,一位本質上的現代畫家,不是馬奈而是米勒”。

《休息》 米勒 約1866 波士頓美術館
《休息》 米勒 約1866 波士頓美術館

 

梵高臨摹米勒作品
梵高臨摹米勒作品
梵高臨摹米勒作品
梵高臨摹米勒作品

 

薩爾瓦多-達利也是米勒的忠粉,尤其對這幅《晚禱》如痴如醉,他以這幅畫為靈感創作了80多件作品,達利在1938年寫了一本《米勒晚禱的悲劇神話》,整本書就是獻給《晚禱》,他確信米勒這張畫裡有別的東西…1963年,在達利一再堅持下盧浮宮對這幅畫進行X光掃描。達利認為畫中的農民夫婦不是在做每天晚上鐘聲響起時的祈禱,米勒一定修改過這幅畫,米勒肯定不是只想畫一個裝土豆的籃子!

    《米勒晚禱的悲劇神話》達利 1963年出版
《米勒晚禱的悲劇神話》達利 1963年出版

 

這真是一個“超現實”的歷史發現,達利也確實是個藝術天才,正如他所言,就在畫中籃筐的位置米勒的確有做修改,這裡最初畫的是一個黑色長方形小棺木,這對夫婦正在祈禱的是埋葬在這裡他們死去的孩子。

《晚禱》的故事還沒有結束,這幅名作曾多次易主,直到1889年,當時的法國,自由買賣畫作成為國家和媒體的一種合法生意。盧浮宮期待買下《晚禱》,右派保皇黨不想買,但不希望這幅畫落入美國人之手的法國政府又籌集不到所需的資金。 1889年7月1號,當米勒的《晚禱》作為歐仁-塞克坦(Eugene Secretan)的藏品拍賣時,這間原籍奧地利的畫商查爾斯-塞德爾邁(Charles Sedelmeyer)位於巴黎9區la Rochefoucauld街4號乙的畫廊就變成了買家們的戰場,最終《晚禱》被美國藝術協會以55萬3千金法郎買走,飄洋過海去到了美國,並在美國各地循環展覽第二年11月(1890年)收集名畫與藝術品的法國富商阿爾弗雷德-肖沙(Alfred Chauchard)又以80萬法郎的巨額從美國藝術協會手中買回此畫。法國媒體向肖沙“這一同胞的驚人之舉”致敬。短短30年,《晚禱》的售價從1800法郎上升到80萬!這是米勒活著的時候怎麼也不會想到的, 《晚禱》帶給他的只有債務…

1909年,肖沙在他離世前將他這件作品捐贈給國家,這幅畫最初被收藏在盧浮宮,之後藏於1986年落成的奧塞美術館。肖沙收藏的柯羅、德拉克洛瓦、杜比尼和梅森尼爾等名家畫作,現在也展示在奧塞美術館。

 

 米勒、杜米埃展廳 巴黎奧塞美術館
米勒、杜米埃展廳 巴黎奧塞美術館

 

米勒被稱為“詩人畫家”,最然他是法國人,但收藏米勒作品最多的並不是法國而是美國和日本,尤其米勒的色粉畫,90%都藏在波士頓美術館

 《種土豆的人》米勒 1862 波士頓美術館
《種土豆的人》米勒 1862 波士頓美術館

 

《麥田中的小路》米勒 1867 波士頓美術館
《麥田中的小路》米勒 1867 波士頓美術館

 

《收割》 米勒 約1869 波士頓美術館
《收割》 米勒 約1869 波士頓美術館

OK,打算好了在巴比松住兩天嗎?

除了村里大小畫家紀念館、畫廊,如果你喜歡運動楓丹白露森林絕對是一個超棒的地點

《楓丹白露森林》王志堂
《楓丹白露森林》王志堂

 

《楓丹白露森林》王志堂
《楓丹白露森林》王志堂
《楓丹白露森林》王志堂
《楓丹白露森林》王志堂

 

想進發阿爾卑斯山,先在這裡多練習
想進發阿爾卑斯山,先在這裡多練習

 

想進發阿爾卑斯山,先在這裡多練習
想進發阿爾卑斯山,先在這裡多練習

 

楓丹白露森林的橡木還尤其出眾,因為這裡的土質為沙質,所以橡樹的木質有別於法國其它地方,在製作酒桶的工匠們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最好的酒應該裝在楓丹白露的橡木做成的酒桶裡”。

楓丹白露和巴比鬆的魅力遠遠不止這些…

非常感謝法國華人旅遊協會王志堂為本期再次提供精彩照片!

感謝您繼續關注先鋒AVANTPREMIER,下期見。

漫步在楓丹白露和巴比松(上)

         巴比松位於巴黎東南60公里處是楓丹白露森林邊的一個小村莊,提到這個名字,我們的腦海裡會馬上呈現出一幅風景畫;大自然田園的生命力,楓丹白露森林與眾不同的美,週末的度假地,帝王的狩獵場…1789年法國大革命以後這個小農莊曾劃歸為Chailly-en–biere 鎮的管轄,但到了1903年它徹底分離出來形成一個獨立的市鎮,直至今日都是聞名於世的旅遊勝地。

其實早在18世紀中,就已經開始經常有藝術家來到這個小村莊,到十九世紀,1830年之後的這些年,這裡匯集了我們稱之為“1830年的風景畫家”,“巴比松畫派”這個名詞是直到19世紀末,米勒死後20年才開始使用。

這裡涉及到打開印象派畫家之路的幾代藝術家,這些藝術家是法國風景和動物畫畫家的核心人物,他們對國家的學院藝術失望,並且從1831年到1847年期間他們的作品屢屢被政府沙龍的評委們拒之門外,他們決定不再以歷史、神話宗教主題為藉口繪製風景(這曾經是風景畫最主要的目的),而要畫使人驚奇的“如同她本來樣子的大自然!”

巴比松村的主街

走到村子的盡頭就是楓丹白露森林入口

當時意大利風光的吸引力仍然佔據著強大優勢,而這些畫家開始去挖掘,發現法國本土風景的魅力!他們自由的選擇尋常的主題,描繪田園樹林和日常事物,往往是小尺寸,自然為主角,畫家在自然中寫生但和印象派不同,他們傾向於之後回到畫室里安安靜靜的加工完成他們的作品。這種新的嘗試和表達,把從18世紀開始的“回到大自然的觀念”慢慢變成一種流行。

他們當中的代表人物有:

盧梭(Theodore Rousseau)

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柯羅(jean-Baptiste Camille Corot)

杜比尼(Charles-Francois Daubigny)

康斯坦-特羅雍(Constant Troyon)

安東尼-路易斯 巴里(Antoine-louis Barye)

納爾西斯-迪亞-德拉 貝納 (Narcisse Diaz de la Pena)

迪普雷(Jules Dupre)

夏爾-埃米爾 雅克(Charles-Emile Jacque)

奧古斯特-阿隆仁(Auguste Allonge)

朱爾斯 考涅(Jules Coignet)

德康(Alexandre-Gabriel Decamps)…

這些畫家中的很多人,特別受到荷蘭及英國風景畫家的影響, 像薩洛蒙-凡雷斯達爾(Salomon-Van Ruysdael), 理查-帕克斯-波寧頓(Richard-Parkes Bonington),尤其是約翰-康斯坦布爾(John Constable),他們非常欣賞他在顏色上的運用以及他對自然中的細節的重視與寫實描繪。

1834年鋅管顏料的發明,使得畫家可以在室外面對對像畫上一整天。巴比鬆的生活費用低廉,而且就在農民身邊,這在物質上和經濟上都幫助他們生存下去。這些畫家來到巴比松,都懷著對大自然的愛和要自由創作的共同目標,但他們各自的感受又大相徑庭,美學觀甚至是對立的。

《楓丹白露樹林裡的畫家》朱爾斯-考涅

從1820年,佔有一席之地的右派先驅人物就開始在楓丹白露作畫,比如柯羅、達里尼(Caruelle D’Aligny) 還有保羅-於埃(Paul Huet),這些藝術家難以歸類,他們有很強的個性,遊走法國各地作畫,並不是專門定居在巴比松,但對未來村中的畫家來說他們扮演了“火車頭”的角色,也正是他們讓這個鄉村逐漸成名。

莫伯桑描述了他們這些著名畫家中的一位,他以這樣的方式寫道:“一個老年男子,身穿工作罩衣正在蘋果樹下作畫,他看上去好像個頭很矮,坐在他的折疊登上…他在一個方形的畫布上作畫,慢慢地,安安靜靜地…這位老畫家名叫柯羅”。

《柯羅像》 Nadar

正在戶外寫生的柯羅

柯羅的風景和楓丹白露森林

生活在巴比鬆的另外一位重要的風景畫家就是盧梭;1812年4月15日盧梭出生在巴黎,他是家裡唯一的一個男孩。

9歲開始盧梭就和他的堂兄學畫,上寄宿學校的時候小盧梭就用鉛筆在自己小本子的邊邊角角上畫滿了各種樹木…12歲那年,他的父母把他送到法國東部弗朗什-康地省(Franche-Comte)一個擁有一間伐木廠的朋友那裡,盧梭和工人們一起到樹林裡選擇需要被砍伐的樹木,盧梭也會畫下它們。回到巴黎後,盧梭完成了他一生中第一幅油畫;《蒙馬特山丘的風景》這年他14歲。

《 盧梭像 》杜米埃

年輕的盧梭希望可以成為一名畫家,他的父母把他送到曾獲得羅馬大獎的法國歷史風景畫畫家黑蒙(Jean-Charles-Joseph REMOND)的畫室,盧梭開始學習傳統的風景畫。之後他又成為1819年任國立美術學院教師的全能畫家勒蒂耶(Guillaume-Guillon LETHIERE)的學生。

《勒蒂耶肖像》安格爾

有時為了逃避老師和畫室的約束,一有空盧梭就會跑到巴黎的郊區去寫生,冬天,他就在盧浮宮裡學習、臨摹17世紀風景畫家克勞德-洛蘭(Claude Lorrain)、霍貝瑪(Hobbema)和雷斯達爾(Ruysdael)的作品。

在盧梭的職業生涯初期他就熱忠於風景畫的描繪,他的作品散發著無與倫比的和諧與詩意。在1830年年間他經歷了一次長時間的穿越法國的旅行,而這次長途跋涉就是為了尋找高貴至上的風景並描繪在他的畫作裡。

1831年,19歲的盧梭的第一次入選巴黎沙龍,一直到1835年他都有參加沙龍展因為他“保持傳統”。 1836年這一年,盧梭的《走下侏羅山的牛群》遭到評委非難,入選的期待不能如願,失望的他被楓丹白露森林迷人的風景所吸引,而住在了巴比松

《楓丹白露森林》王志堂

1847年,他在這裡最終定居下來,帶著他在一次成功賣出作品之後的所有家當,在這個村的大街上租了個農場房,房間閣樓改成他的畫室,週六盧梭就在這裡接待他的畫家朋友們:杜米​​埃(Daumier),菲利克斯-澤姆(Felix Ziem),德康(Decamps)還有評論界人士和作家。在1836到1848年間藝術評論界一直都不欣賞他,他寄給沙龍的作品經常都是被拒之門外。一直等到1848年,因法國政府的一幅特殊定件《斷木林邊緣》(或楓丹白露森林的夕陽)盧梭才又被沙龍重新接納。今天盧梭的家成為當地博物館的一部分。作為巴比松畫派的奠基人之一,他是最早,最純粹的畫家代表和領軍人物。

《盧梭像》Nadar 1855

左側這間有天窗的房子就是盧梭的住所兼畫室

盧梭在他那個時代是個讓人欣賞又倍受爭議的畫家。他的藝術全面,他擁有一種獨特之處就是,他既可以按他的意願重現真實自然,同時也可以讓自然充滿浪漫氣息。盧梭的目標就是 “挖掘可見的事物”。為了這個目標他走到自然深處選擇對象,然後以長時間觀察它的這種方法,使之能久久地印在腦海裡,然後他畫好草稿最後在畫室裡憑著記憶完成自己的作品。

在他的作品中,樹木往往佔據著很大的畫面,在他一生的職業生涯中,他無數次描繪樹林尤其是楓丹白露森林,他很喜歡這樣說“我是來自樹林中的人”。盧梭被視為“樹木解剖學專家”,這超出了學院式的練習,樹木本身俱有一種特別的象徵,它是生命延續的化身。盧梭是最早表現慢慢消失的夕陽光線的風景畫家之一。

盧梭畫中人物的身影也引起很多疑問,盧梭不是讓人物在他的畫中完全消失,但他們真是只擁有著一個微不足道的位置,按照阿爾弗雷德-桑歇(Alfred SENSIER)說法,畫中出現的人物縮小到如同一個色點,盧梭想突出的是“可憐的無能為力的人們面對圍繞著他的一望無際的大自然”。

盧梭對自己的作品永遠都不滿意,因為擔心自己的油畫會變化他不斷地修改​​它們,從1839年開始,瀝青的使用(Bitume de Judee:一種礦物質顏料,粉狀或液體狀)就出現在他的作品《走下侏羅山的牛群》裡,它是盧梭很多受損作品的其中一幅。

根據他的傳記人桑歇的解釋,這是盧梭聽取了畫家阿里-謝弗(Ary SCHEFFER,在後面在浪漫主義生活博物館時會詳細介紹)建議,把脂油和以瀝青為原料提煉出的粘稠的液體這兩種混合而成的一種油質,應用於畫面的深處或背景中,它會呈現為一種透明溫暖的橙黃色調,這種做法在當時頗為流行,但隨著時間延長它會讓畫變得越來越暗細節逐漸消失,使用過多會導致畫面顏料層出現無法挽回的龜裂…

《走下侏羅山的牛群》

其實,從中世紀開始這種材料就已經被使用,人們在達芬奇的《岩間聖母》中也有找到這種物質的痕跡。 19世紀上半葉,法國畫家對這種材料的運用非常頻繁,普呂東、安格爾、庫爾貝也都有把它用在自己的畫作裡,但對於保存盧梭的油畫,結果是災難性的。

盧梭在1848年開始重返沙龍,1852年他展出作品《阿普勒蒙的橡樹》並獲得法國榮譽軍團勳章。 1855年是他的事業的頂峰時期,他應邀參加當年巴黎的世博會,並與畫家德康擁有一個展廳。 1866年,盧梭被委任為沙龍評委,同年11月應皇室邀請在貢比涅城堡與拿破崙三世夫婦度過了一周…盧梭也被視為印象派的先導之一,印象派畫家們從他那裡學到了對自然環境和氛圍效果的注重。

《楓丹白露》阿隆仁

帶上你的畫箱來巴比松嗎?現在這裡有比你想像還要多得多

的活動內容:徒步、騎馬、攀岩…

敬請關注先鋒AVANTPREMIER 《漫步在楓丹白露和巴比松》(下)

感謝法國華人旅遊協會王志堂為本期內容提供的精彩照片,下期見!

馬奈在羅浮宮

就像那個年代所有的年輕畫家一樣,馬奈選擇到羅浮宮裡來學習繪畫,但與此同時他又在醞釀著要改變它,這幅M.Caprotti的遺贈,馬奈臨摹提香的作品便可以作為一個例證。 提香的《聖母、聖嬰、聖凱瑟琳和牧羊人》又稱《白兔旁的聖母》創作於1525-1530年之間。 1665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從黎塞留公爵手中購得此畫,1793年羅浮宮開放之時成為羅浮宮博物館的收藏。 臨摹這件16世紀威尼斯畫派名家提香的作品,馬奈選擇了與原作幾乎相同的尺寸,盡可能忠實於原作的色彩讓我們可以肯定這件臨摹完成於羅浮宮。 提香原作  

馬奈臨摹

年輕的馬奈很早就已經開始了這種學習:就在剛剛慶祝完他18歲生日的一個星期後,馬奈拿到了他第一張羅浮宮“臨摹許可證”,接下來在1853年和1859年他又重新申請了兩次。羅浮宮登記在冊由馬奈臨摹的作品有:委拉斯凱茲的《修道士肖像》(Portait de moine)、布歇的《狄安娜出浴》(Diane sortant du bain)

布歇《狄安娜出浴》

還有上面這幅魯本斯的《埃蓮娜-弗赫芒和她的兩個孩子》(Portrait d’Helene Fourment et deux de ses enfants)。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這三張登記在冊的馬奈臨摹的作品如今再也找不到了,而且完全沒有踪跡可尋。與之相反,法國現在收藏的另外三件馬奈臨摹的作品恰恰都沒有在當時羅浮宮的管理部門留下任何記錄… 這三件是16世紀威尼斯畫家的動人作品,我們可以在第戎美術館看到馬奈臨摹的《丁托列託的自畫像》(L’Autoportrait de Tintoret)。

馬奈臨摹《丁托列託的自畫像》

 

在巴黎的瑪摩丹-莫奈美術館欣賞到臨摹提香《朱庇特和安提俄珀》(Jupiter et Antiope)又名《普拉多的維納斯》(La Venus du Prado) 的習作。

馬奈臨摹《普拉多的維納斯》(局部)

如今遵照捐贈者意大利企業家、收藏家M.Bernardo Caprotti先生的遺願,馬奈臨摹的《白兔旁的聖母》與提香的原作在羅浮宮sully館內共同展示。

這幅《白兔旁的聖母》馬奈一直放在他的畫室里長達20年之久,直到1875年才出售給讓-巴蒂斯特否赫(Jean-Baptiste Faure )。讓-巴蒂斯特否赫是19世紀法國最著名的歌劇演員之一,同時也是個收藏家,他非常欣賞馬奈,長期以來都是馬奈的主要買家和資助商。 3年後正是否赫買下了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他總共收藏了67件馬奈的作品。

馬奈《讓-巴蒂斯特-否赫肖像》

毫無疑問這位收藏家明顯地察覺到《白兔旁的聖母》中的細節被馬奈巧妙的運用到他自己的重要作品中:比如左側前景中草地上的籃子及水果、中景中右側人物的輪廓曲線,我們甚至還可以多少感覺到提香的影子就隱藏在和《草地上的午餐》同一時期創作的《奧林匹亞》裡:畫中黑人女僕轉頭身體傾斜的姿態似乎就是模仿這裡正在撫摸白兔的聖母。

馬奈《奧林匹亞》(局部)

對於臨摹以往大師作品馬奈非常嚴肅認真,但並不是僅僅停留在仿製階段,臨摹是對提香繪畫的分析和解剖包括方法、技巧、組織、構圖、色彩、空間、敘述等…它是藝術創新的前奏。馬奈具有一種本領;他可以很準確的把握和再現提香作品中的那種詩情畫意,同時他又能夠輕而易舉的將它解體並用現代的方式重構不屑一顧地與之拉開距離。

提香原作和馬奈臨摹比較

就如同提香繪畫在當時所帶來的變革,馬奈畫中赤裸地表現揭露了19世紀社會和藝術的虛偽,這讓人想到,其實有多少威尼斯畫派畫家在他們生活的那個年代又何嘗不是個飽受爭議的革新者。

馬奈的《白兔旁的聖母》今天就擺放在提香原作的旁邊,保持與以往大師的對話讓馬奈找到了屬於他自己的路;19世紀西方繪畫史上的一次重大的革命就誕生在羅浮宮!

申請在羅浮宮臨摹不需要你是專業人士,沒有國籍的限制、無論你是18歲還是81歲,所有人-所有人-所有的人都可以申請到羅浮宮裡來臨摹,而且無需支付任何費用,只要你熱愛藝術,用英語或法語寫一封發自內心的申請信…

請繼續關注先鋒AVANTPREMIER,申請步驟將在今後的文章中再作詳細介紹。感謝您支持先鋒AVANTPREMIER,希望得到您的批評和指正,祝我們的新朋老友2018年新年快樂!

這裡是根特(續四)

根特藝術學院,寧靜的校園就在根特市博物館STAM的旁邊

學院主樓建築遠遠就已抓住了你的心,想去一探究竟

學院設有純藝術、設計、攝影、時裝、音樂等等專業

乾淨利落的教學環境,裡裡外外,藝術氣息瀰漫在每個角落,延續到細枝末節…

想要註冊?
只差你要學好荷蘭語!

現在我們回到聖巴夫教堂,繼續欣賞根特祭壇畫

歌唱的天使和演奏的天使

圍繞在三個中心人物兩側的是兩組天使,或者稱為唱詩班,因為這些天使她們都沒有長翅膀。畫家在這裡把“超自然人物”自然化。

在這裡左邊的在歌唱,右邊的在演奏。她們的服裝、樂器、和地面上的裝飾圖案每個細節都被精挑細琢讓人過目難忘。

在凡-艾克那個時期的聖歌書上的音調都會以圖示的形式標註出來,這就可以讓我們的藝術史人員通過每個天使唱歌時的面部表情和口型來判斷出這是個多聲部的合唱。在畫面邊框上標註著;天使們以詠頌和祈禱的歌向主致敬,管弦樂也來讚美天主的榮耀。

木製唱詩台下方雕刻的是《新約》中大天使聖米歇爾刺殺有著7個頭的惡龍的畫面,這裡惡龍是撒旦的象徵,撒旦想得到上帝的位置,在天主教中,聖米歇爾與惡魔對抗,他是守護神,他是上帝的騎士。

在演奏天使中,坐在管風琴前面正在演奏的是聖-則濟利亞(Sainte Cecile),她被視為音樂家和基督教聖樂的主保聖人。這架管風琴被描繪的精細程度絕對可以讓今天的管風琴製造工匠照著它製作一個完全一模一樣的出來。

聖-則濟利亞華麗的服飾輕輕地垂到鋪著的藍白瓷磚地面上,這些地磚描繪著有宗教寓意的“上帝的羔羊”的圖案,很顯然是為了呼應中央的“羔羊禮讚”的畫面,另一方面,通常在表現施洗聖約翰的時候都會在他的旁邊畫上一隻羔羊。像這樣的瓷磚當時要從西班牙的瓦朗斯(Valence)進口到荷蘭。

在管風琴的後面,另外一個天使拿著豎琴,這個天使的左手輕輕地放在了她同伴的肩膀上好像在告訴這個演奏維奧爾琴的天使’現在到你了’…維奧爾琴又譯為古大提琴,它最早(15世紀末)也是出現在地中海邊的瓦朗斯地區。

亞當和夏娃

在屏畫上層的兩側分別表現了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他們兩個被描繪如真人大小,都朝向屏畫中心的三個人物聖母、基督-耶穌和施洗聖約翰。而且相較其它形像都穿著奢華,亞當夏娃是倆個唯一裸體的人物。他們身體赤裸著暴露在光線下,有些靦腆和羞怯,亞當和夏娃真實到讓人不覺得他們是兩個傳說中的人物,他們的目光與其說是絕望,毋寧說是順從,他們接受了從今以後將成為人的現實…

亞當和夏娃這兩個畫面是所有畫裡唯一從觀者的角度來表現仰視效果的人物。左側的亞當被描畫的呼之欲出,身後的神龕又窄又深,他的右腳已經踩到了畫框的邊緣好像馬上就要走出畫屏。

亞當以無花果葉遮擋身體的私處,依據《聖經》舊約創世紀(3:7)提到;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中吃了“知善惡樹”上的禁果之後,他們因赤裸的身體而羞怯,於是就用​​寬大的無花果樹葉縫成外衣來遮擋身體。而我們經常在繪畫和雕塑中會看到“葡萄葉”的做法是從文藝復興的意大利開始出現的。

夏娃的頭稍稍向右傾,從受光的這一側到陰影的過度自然流暢,她的面頰因為羞澀而微微泛紅。這里夏娃的手中拿著一個枸櫞而不是蘋果,通常人們認為禁果是蘋果,但其實在《聖經》裡根本找不到“蘋果”這個詞,無論是新約《聖經》還是舊約《聖經》即使在《希伯來語聖經》裡也沒有出現過。

“禁果”到底是什麼水果? 《聖經》中除了描述“吃了就會致死”並沒有表明禁果是什麼品種,有什麼顏色什麼味道。夏娃摘下來的是一個“水果”,哪種水果並不重要,但問題來了,當人們要用圖像來表現的時候就要選擇一種水果,大多數人選擇蘋果也不是偶然…公元4世紀末,由耶柔米(Saint Jerome)自希伯來語舊約聖經和希臘語的新舊約聖經翻譯而成的《武加大譯本》中,“知善惡樹”的拉丁文為;Lignum scientiae boni et mali,這裡mali(惡)拉丁文的主格是malum,這個詞有著“罪惡”和“蘋果”兩個含義,只是發音時長短之別,因此造成混淆,既然“知善惡樹”是棵蘋果樹,那麼“禁果”自然是蘋果。

還有一個有趣的敘述,而且這個解釋直接反映在“喉結”這個詞彙上。這個只有男人才有的甲狀軟骨是因為亞當吃下禁果時天主突然出現,亞當情急回答時有一塊蘋果被卡在了喉嚨處…所以“喉結” (Pomme d’Adam法/Adam’s apple英)一詞的直譯就是“亞當的蘋果”

楊-凡-艾克清楚地知道“禁果”不是蘋果,這里夏娃拿著的枸櫞和檸檬的外觀很相似,它被稱為“美好樹的果子”,按照猶太傳經解經,枸櫞樹是唯一樹乾和果實有相同味道的樹。枸櫞還有另外一個名字也叫“亞當的蘋果”,因為在這個水果的外皮上有一處好像被人咬過的痕跡。

在亞當和夏娃的上方我們可以看到兩幅有著浮雕感的單色畫:亞伯(Abel)和該隱(Cain)。首先是夏娃上方的亞伯把他羊群中的第一隻羔羊獻給了上帝,而該隱是種田地的,他把他收成中的一部分奉獻給了上帝。

在亞當頭上方的第二個畫面裡描繪了該隱手拿驢的下頜骨正在殺害他的兄弟亞伯。依據聖經,這是因為該隱妒嫉上帝讚許亞伯的祭品卻拒接了他的…

驢的下頜骨是什麼?

在《創世紀》中亞伯是亞當和夏娃的第二個兒子,他是個牧羊人,他的長兄名叫該隱。在聖經中該隱種地,亞伯看守羊群。該隱給上帝獻上水果糧食,而他的弟弟獻上的是他羊群中新生的小羊和肥肉…上帝很明顯更喜愛亞伯的祭獻而不是該隱的。該隱非常失望和氣憤,遲一些出於嫉妒,他把他的弟弟叫去田野裡,他撲向亞伯並親手殺死了他,亞伯也因此成為了聖經記載中第一個死去的人(他死去時差不多100歲)根據《創世紀》,亞當和夏娃的第三個兒子塞特(Seth)在亞伯死去之後既出生,這時亞當130歲。

耶和華質問該隱的罪行,但該隱抵賴不承認兇殺,上天讓他知道他將被大地詛咒,從此該隱就再不能有收成。據中世紀傳說,該隱是被他的後人在一次打獵時用箭意外刺死。

提香和魯本斯表現的這個畫面

1781年6月,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約瑟夫二世在欣賞祭壇畫的時候認為亞當和夏娃兩個裸體出現在教堂裡不夠得體,相傳從此之後這兩扇畫屏就被取了下來。

1816年12月19號,教堂把《根特祭壇畫》兩個側翼畫屏(除了亞當和夏娃)以3000荷蘭盾賣給了畫商L.J.Nieuwenhuys。第二年,Nieuwenhuys又將此畫轉手賣給了一個英國畫商兼收藏家愛德華-索利(Edward Solly)。 1821年,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買下了Solly的收藏是為了贈予即將落成的皇家博物館(今天的柏林舊博物館)。也正是在柏林期間(1894年)祭壇畫6幅原作被鋸開,因為側翼上的畫面都是畫在同一塊畫板上的兩面,這樣在展廳裡很不容易展示,所以在當時一個非常普遍而且很多博物館都採用相同的做法就是;把屏畫從中間鋸開,形成兩個單獨畫面。原畫屏板的厚度為1.5厘米,被鋸開後現在的厚度僅為2到3毫米。為了加固和防止畫屏變形,鋸開後的畫板背面要打磨平坦然後粘貼上木板條,這樣做也為了布展時便於掛放。由於“亞當和夏娃過於暴露”留在根特逃過此劫。

照片中有木條框架的都是被一分為二鋸開過的畫屏


1861年,聖巴夫教堂希望得到比利時政府的經濟援助來購買由米歇爾-庫克希(Michiel Coxcie)臨摹的兩個側翼畫屏,作為交換條件,“亞當和夏娃”原作的所有權歸屬於國家同年,維克多-拉意(Victor Lagye)讓亞當和夏娃“穿上了衣服” 替代原作。現在這兩張也展示在聖巴夫教堂內



ok!休息一下去城裡轉轉

這裡是?

Vve Tierenteyn-Verlent 的“芥末”店。從1790年開始,店家幾代人一直都保持著最初的製作方法,原材料只有:芥末、醋和鹽(沒有油脂),研磨間就設在店中的地下室。據說這個秘方是拿破崙時代一個出生在第戎的近衛隊士兵告訴給了一位漂亮的弗拉芒女子的,從此,就一直沿用下來。法國人覺得“根特芥末”要比“第戎”的沖一些,這就是Tierenteyn-Verlent的秘密了!

芥末買賣的方式像我們小時候雜貨店一樣,可以自己帶罐子來,也可以買店裡的,分量要多少打多少,很環保。如今,芥末還有各種味道可供選擇,無論給親人還是朋友作為手信再好不過。

還有地道“根特芥末豬頭肉”可以試試,或者芥末配上自然風乾9個月以上的“Jambon Ganda ”(根特火腿)…

未完待續

感謝關注先鋒AVANTPREMIER!

希望得到您的批評和指正,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