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楓丹白露和巴比松(上)

         巴比松位於巴黎東南60公里處是楓丹白露森林邊的一個小村莊,提到這個名字,我們的腦海裡會馬上呈現出一幅風景畫;大自然田園的生命力,楓丹白露森林與眾不同的美,週末的度假地,帝王的狩獵場…1789年法國大革命以後這個小農莊曾劃歸為Chailly-en–biere 鎮的管轄,但到了1903年它徹底分離出來形成一個獨立的市鎮,直至今日都是聞名於世的旅遊勝地。

其實早在18世紀中,就已經開始經常有藝術家來到這個小村莊,到十九世紀,1830年之後的這些年,這裡匯集了我們稱之為“1830年的風景畫家”,“巴比松畫派”這個名詞是直到19世紀末,米勒死後20年才開始使用。

這裡涉及到打開印象派畫家之路的幾代藝術家,這些藝術家是法國風景和動物畫畫家的核心人物,他們對國家的學院藝術失望,並且從1831年到1847年期間他們的作品屢屢被政府沙龍的評委們拒之門外,他們決定不再以歷史、神話宗教主題為藉口繪製風景(這曾經是風景畫最主要的目的),而要畫使人驚奇的“如同她本來樣子的大自然!”

巴比松村的主街

走到村子的盡頭就是楓丹白露森林入口

當時意大利風光的吸引力仍然佔據著強大優勢,而這些畫家開始去挖掘,發現法國本土風景的魅力!他們自由的選擇尋常的主題,描繪田園樹林和日常事物,往往是小尺寸,自然為主角,畫家在自然中寫生但和印象派不同,他們傾向於之後回到畫室里安安靜靜的加工完成他們的作品。這種新的嘗試和表達,把從18世紀開始的“回到大自然的觀念”慢慢變成一種流行。

他們當中的代表人物有:

盧梭(Theodore Rousseau)

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柯羅(jean-Baptiste Camille Corot)

杜比尼(Charles-Francois Daubigny)

康斯坦-特羅雍(Constant Troyon)

安東尼-路易斯 巴里(Antoine-louis Barye)

納爾西斯-迪亞-德拉 貝納 (Narcisse Diaz de la Pena)

迪普雷(Jules Dupre)

夏爾-埃米爾 雅克(Charles-Emile Jacque)

奧古斯特-阿隆仁(Auguste Allonge)

朱爾斯 考涅(Jules Coignet)

德康(Alexandre-Gabriel Decamps)…

這些畫家中的很多人,特別受到荷蘭及英國風景畫家的影響, 像薩洛蒙-凡雷斯達爾(Salomon-Van Ruysdael), 理查-帕克斯-波寧頓(Richard-Parkes Bonington),尤其是約翰-康斯坦布爾(John Constable),他們非常欣賞他在顏色上的運用以及他對自然中的細節的重視與寫實描繪。

1834年鋅管顏料的發明,使得畫家可以在室外面對對像畫上一整天。巴比鬆的生活費用低廉,而且就在農民身邊,這在物質上和經濟上都幫助他們生存下去。這些畫家來到巴比松,都懷著對大自然的愛和要自由創作的共同目標,但他們各自的感受又大相徑庭,美學觀甚至是對立的。

《楓丹白露樹林裡的畫家》朱爾斯-考涅

從1820年,佔有一席之地的右派先驅人物就開始在楓丹白露作畫,比如柯羅、達里尼(Caruelle D’Aligny) 還有保羅-於埃(Paul Huet),這些藝術家難以歸類,他們有很強的個性,遊走法國各地作畫,並不是專門定居在巴比松,但對未來村中的畫家來說他們扮演了“火車頭”的角色,也正是他們讓這個鄉村逐漸成名。

莫伯桑描述了他們這些著名畫家中的一位,他以這樣的方式寫道:“一個老年男子,身穿工作罩衣正在蘋果樹下作畫,他看上去好像個頭很矮,坐在他的折疊登上…他在一個方形的畫布上作畫,慢慢地,安安靜靜地…這位老畫家名叫柯羅”。

《柯羅像》 Nadar

正在戶外寫生的柯羅

柯羅的風景和楓丹白露森林

生活在巴比鬆的另外一位重要的風景畫家就是盧梭;1812年4月15日盧梭出生在巴黎,他是家裡唯一的一個男孩。

9歲開始盧梭就和他的堂兄學畫,上寄宿學校的時候小盧梭就用鉛筆在自己小本子的邊邊角角上畫滿了各種樹木…12歲那年,他的父母把他送到法國東部弗朗什-康地省(Franche-Comte)一個擁有一間伐木廠的朋友那裡,盧梭和工人們一起到樹林裡選擇需要被砍伐的樹木,盧梭也會畫下它們。回到巴黎後,盧梭完成了他一生中第一幅油畫;《蒙馬特山丘的風景》這年他14歲。

《 盧梭像 》杜米埃

年輕的盧梭希望可以成為一名畫家,他的父母把他送到曾獲得羅馬大獎的法國歷史風景畫畫家黑蒙(Jean-Charles-Joseph REMOND)的畫室,盧梭開始學習傳統的風景畫。之後他又成為1819年任國立美術學院教師的全能畫家勒蒂耶(Guillaume-Guillon LETHIERE)的學生。

《勒蒂耶肖像》安格爾

有時為了逃避老師和畫室的約束,一有空盧梭就會跑到巴黎的郊區去寫生,冬天,他就在盧浮宮裡學習、臨摹17世紀風景畫家克勞德-洛蘭(Claude Lorrain)、霍貝瑪(Hobbema)和雷斯達爾(Ruysdael)的作品。

在盧梭的職業生涯初期他就熱忠於風景畫的描繪,他的作品散發著無與倫比的和諧與詩意。在1830年年間他經歷了一次長時間的穿越法國的旅行,而這次長途跋涉就是為了尋找高貴至上的風景並描繪在他的畫作裡。

1831年,19歲的盧梭的第一次入選巴黎沙龍,一直到1835年他都有參加沙龍展因為他“保持傳統”。 1836年這一年,盧梭的《走下侏羅山的牛群》遭到評委非難,入選的期待不能如願,失望的他被楓丹白露森林迷人的風景所吸引,而住在了巴比松

《楓丹白露森林》王志堂

1847年,他在這裡最終定居下來,帶著他在一次成功賣出作品之後的所有家當,在這個村的大街上租了個農場房,房間閣樓改成他的畫室,週六盧梭就在這裡接待他的畫家朋友們:杜米​​埃(Daumier),菲利克斯-澤姆(Felix Ziem),德康(Decamps)還有評論界人士和作家。在1836到1848年間藝術評論界一直都不欣賞他,他寄給沙龍的作品經常都是被拒之門外。一直等到1848年,因法國政府的一幅特殊定件《斷木林邊緣》(或楓丹白露森林的夕陽)盧梭才又被沙龍重新接納。今天盧梭的家成為當地博物館的一部分。作為巴比松畫派的奠基人之一,他是最早,最純粹的畫家代表和領軍人物。

《盧梭像》Nadar 1855

左側這間有天窗的房子就是盧梭的住所兼畫室

盧梭在他那個時代是個讓人欣賞又倍受爭議的畫家。他的藝術全面,他擁有一種獨特之處就是,他既可以按他的意願重現真實自然,同時也可以讓自然充滿浪漫氣息。盧梭的目標就是 “挖掘可見的事物”。為了這個目標他走到自然深處選擇對象,然後以長時間觀察它的這種方法,使之能久久地印在腦海裡,然後他畫好草稿最後在畫室裡憑著記憶完成自己的作品。

在他的作品中,樹木往往佔據著很大的畫面,在他一生的職業生涯中,他無數次描繪樹林尤其是楓丹白露森林,他很喜歡這樣說“我是來自樹林中的人”。盧梭被視為“樹木解剖學專家”,這超出了學院式的練習,樹木本身俱有一種特別的象徵,它是生命延續的化身。盧梭是最早表現慢慢消失的夕陽光線的風景畫家之一。

盧梭畫中人物的身影也引起很多疑問,盧梭不是讓人物在他的畫中完全消失,但他們真是只擁有著一個微不足道的位置,按照阿爾弗雷德-桑歇(Alfred SENSIER)說法,畫中出現的人物縮小到如同一個色點,盧梭想突出的是“可憐的無能為力的人們面對圍繞著他的一望無際的大自然”。

盧梭對自己的作品永遠都不滿意,因為擔心自己的油畫會變化他不斷地修改​​它們,從1839年開始,瀝青的使用(Bitume de Judee:一種礦物質顏料,粉狀或液體狀)就出現在他的作品《走下侏羅山的牛群》裡,它是盧梭很多受損作品的其中一幅。

根據他的傳記人桑歇的解釋,這是盧梭聽取了畫家阿里-謝弗(Ary SCHEFFER,在後面在浪漫主義生活博物館時會詳細介紹)建議,把脂油和以瀝青為原料提煉出的粘稠的液體這兩種混合而成的一種油質,應用於畫面的深處或背景中,它會呈現為一種透明溫暖的橙黃色調,這種做法在當時頗為流行,但隨著時間延長它會讓畫變得越來越暗細節逐漸消失,使用過多會導致畫面顏料層出現無法挽回的龜裂…

《走下侏羅山的牛群》

其實,從中世紀開始這種材料就已經被使用,人們在達芬奇的《岩間聖母》中也有找到這種物質的痕跡。 19世紀上半葉,法國畫家對這種材料的運用非常頻繁,普呂東、安格爾、庫爾貝也都有把它用在自己的畫作裡,但對於保存盧梭的油畫,結果是災難性的。

盧梭在1848年開始重返沙龍,1852年他展出作品《阿普勒蒙的橡樹》並獲得法國榮譽軍團勳章。 1855年是他的事業的頂峰時期,他應邀參加當年巴黎的世博會,並與畫家德康擁有一個展廳。 1866年,盧梭被委任為沙龍評委,同年11月應皇室邀請在貢比涅城堡與拿破崙三世夫婦度過了一周…盧梭也被視為印象派的先導之一,印象派畫家們從他那裡學到了對自然環境和氛圍效果的注重。

《楓丹白露》阿隆仁

帶上你的畫箱來巴比松嗎?現在這裡有比你想像還要多得多

的活動內容:徒步、騎馬、攀岩…

敬請關注先鋒AVANTPREMIER 《漫步在楓丹白露和巴比松》(下)

感謝法國華人旅遊協會王志堂為本期內容提供的精彩照片,下期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