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比利時根特,一個依舊保持著中世紀古樸風貌而並不過於商業化的城市。
她沒有布魯塞爾的繁華喧囂,也沒有布魯日的細膩精緻,但她僅擁有一樣東西就夠了:就是北方文藝復興早期弗蘭芒繪畫巔峰之作:《神秘的羔羊》又名《根特祭壇畫》。
1495 年,德國人文、地理學家同時又是醫生閔采爾(Hieronymus M ü nzer )在看到這幅畫時感嘆道:“有一個畫家,試圖想超越這件作品,這讓他患上了抑鬱症直至精神崩潰”,這裡他影射的即是15 世紀另一位才華橫溢的尼德蘭畫家雨果- 凡- 德- 古斯(Hugo van der Goes )。
每年從世界各地來到比利時的遊人一定會去根特朝聖一下這幅名作,它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單,它是比利時的瑰寶根特的象徵。
在根特的旅遊指南中它以一個可愛的“羊頭”圖案來表示。這件三折屏畫保存在市中心一個建築並不算雄偉的聖巴夫(Sint-Baafskathedraal )教堂內。教堂每天開放免費參觀,但陳列《神秘的羔羊》原作的這個房間需購票,2016 年價格為4 歐元,週日上午不開放。
鐘樓和街景
聖巴夫教堂
幾個世紀以來這幅祭壇畫已經經過了多次清潔和修復,最近這次從2012 年開始預計2020 年結束,修復工作室公眾可以參觀。
2016年1月的一個週末,比利時國王、王后帶著他們的孩子參觀工作室
負責這項工作的人員表示希望可以通過這次的修復工程讓這件經典名作重獲新生,再現楊- 凡- 艾克完成之時畫作的光彩。除了20 初世紀替代被盜原作的一幅複製品不包括在內,整個祭壇畫分三個部分分別進行,2016 年底第一部分外側畫面的清潔修復工作已經圓滿完成。
但研究人員吃驚地發現,外側畫屏70% 都被覆蓋,不是凡- 艾克手筆,(下圖)什麼原因不清楚有待藝術史學者解答。
這幅名畫因為經歷多次劫難;攻擊、戰火、偷盜等等, 所以從1986 年開始它被搬進教堂裡老的洗禮間改建成的“保險庫”中,走進這個房間不能說漆黑但燈光昏暗,沒有人說話,因為每個人都在聽憑門票領取的講解器中的解說,聽完所有畫面講解的時間至少要半個小時。
所有學藝術的同學肯定都知道這幅畫,也沒有一本西方藝術史不會不提到它,這件作品是應當時根特聖- 讓教堂(1540 年才被奉為聖巴夫教堂)富裕的根特市議會議員這位穿紅色長袍男子喬司- 伍德(Joos Vijd )的委託,為他的妻子在教堂內的私人祭壇而作的一幅定件。屏畫由畫家胡博特- 凡- 艾克(Hubert van Eyck )開始創作,他在1426 年過世後由他的弟弟楊- 凡- 艾克(Jan van Eyck )接手,1432 年5 月6 日,完成的畫作被安置在教堂裡資助人的祭壇內,之後出於安全的考慮又被移到教堂的主祭壇裡。
人們對凡- 艾克兄弟的生平知之甚少,出生的時間和地點也一直不能確定,因為沒有任何證明資料。普遍認為楊- 凡- 艾克大約是出生在1390 年大概是在馬澤克(Maaseik )這個城市。凡- 艾克兄弟還有一個(姐/妹)瑪格麗莎(Margaretha )和一個弟弟蘭貝特(Lambrecht )。
這件多折屏畫不算外框,高度為3.75 米,在左右兩扇畫屏關閉時寬度是2.6 米,完全打開後是5.2 米。它不是畫在畫布上,而是在畫在高硬度厚重和堅固的橡木板上。橡樹(櫟樹)在宗教神話中是神聖的,這些來自波羅的海地區木材被砍伐後至少要讓它乾燥近10 年,用於繪製屏畫的木板都經過嚴格挑選,而且特殊的製作工藝避免了畫板因溫度濕度變化造成的膨脹、收縮和變形。這種手工藝在今天歐洲的弦樂器製造者和高級細木工匠那裡依然得以保留。除了橡木人們經常還會選用椴木、樺木、松木、楊木、楓木等,但橡木材質最為出眾。
接下來加工好的畫板在使用之前還會被塗上好幾層底子,這個底子由天然白堊和動物膠混合而成,每塗完一次都要進行一次打磨拋光,直到最後板面堅實平滑富有光澤好似象牙般為止,有時畫板的背面也會做相同的處理,這是為了能讓畫板更堅固。
祭壇畫中鑲有邊框的畫面為24 個,當屏畫在打開或關閉的狀態下可以讓觀者欣賞到兩組不同的場景。(現在我們在“保險庫”裡欣賞到的畫作一直是打開的)但之前,一周中的一至六和四旬齋期間,屏畫是關閉的,展示的是外側的《四位先知》、《聖母領報》、《施洗約翰、使徒約翰和兩位資助人》的畫面。
外側整體色調樸實肅穆。主日和重要宗教節日時屏畫才會打開,人們這時才能看到祭壇畫內側金光閃耀色彩炫麗的核心畫屏。屏畫外側和內側的內容是相互關聯的;外部畫面預告了救世主的到來,內部展現的是最後審判完結之後天堂的情景。
在《神秘的羔羊》外側畫框的最下面注有一段說明文字,是以六音步詩句的形式(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請教教拉丁語的老師)寫成的“四行詩”。
如今被認為是最準確的是荷蘭藝術史學家雨果 – 凡 – 德 – 未特( Hugo Vander Velden )的翻譯 : “胡博特 – 凡 – 艾克,無人能及的畫家開始了祭壇畫,但楊 – 凡 – 艾克也有資格稱得上第二位最好的畫家,他完成了由喬司 – 伍德委託的這項重要的工作,暨這首詩告知,完成的畫作在 1432 年 5 月 6 日展示於眾人”。1432 這個年份以紀時銘文( Chronogramme )的形式隱含在結尾的句子中 : VersU seXta MaI Vos CoLLoCat aCta tVerI ,把句中所有大寫的羅馬數字加起來 V+U+X+M+I+V+ C+L+L+C+C+V+I 相當於5+5+10+1000+1+5+100+50+50+100+100+5+1 =1432
另外一個例子見圖中劃紅線處。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網絡上搜索下“羅馬數字”的解釋就會理解。
我國是在什麼時候開始使用阿拉伯數字的我不知道,在此之前人們是用文字來表示數字,比如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會寫為“一九四九”這樣。朋友們在歐洲欣賞建築和雕塑的時候請留意。
祭壇畫兩扇可以打開的畫框是最初的,但內側中間4 個畫屏原來的畫框已遺失。1794 年,作為拿破崙- 波拿巴戰利品的根特祭壇畫的中間部分被帶回巴黎展覽在拿破倫博物館內(就是今天盧浮宮),這時內側原始畫框就已經沒有了。1815 年,拿破崙滑鐵盧戰敗之後,祭壇畫被還回比利時。
據說原本的畫框的裝飾豐富並有精美的雕刻和畫中漂浮交織的帶飾協調呼應,而且它還備有類似鐘錶的齒輪機械裝置,當兩側的畫屏打開時會伴有音樂,這個畫框可能在新教革命期間被毀。(未完待續)
凡-艾克兄弟雕塑和根特街景
感謝關注先鋒AVANTPREMIER
希望得到您的參與和指正,下期見
發佈留言